2018 年淮阴区教育理论真题
更新时间:2019-08-22 15:52作者:admin 点击: 次
一.选择题
1.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是中国封建社会(汉武帝以后)正统的教育内容,下列著作不属于《四
书》范围的是( )
A.《大学》 B.《中庸》 C.《论语》 D.《春秋》
2.智力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。其中,智力的核心是( )
A.观察力 B.想象力 C.思维力 D.判断力
3.个性是由个性特征构成的。提出把人格特征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谁?
( )
A.奥尔波特 B.卡特尔 C.霍尔德 D.斯坦伯格
4.“三军可多帅,匹夫不可夺志也”说的是( )
A.道德认知 B.道德情感 C.道德意志 D.道德行为
5.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( )
A.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.全面了解学生
C.培养优良的班集体 D.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
6.经常死牢“如何教好这节课”这样一些问题的教师处于教师成长的哪个阶段?( )
A.关注生存 B.关注情境 C.关注学生 D.关注自我
7.学校的所有工作必须坚持以( )
A.教育为主 B.德育为主 C.教师为主 D.学生为主
8.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卡所倡导的“平行教育”的德育原则是指( )
A.知行统一的原则 B.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
C.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.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
9.德育过程是学生知、情、意、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,其顺序是( )
A.以知为开端,知、情、意、行依次进行
B.以情为开端,情、知、意、行依次进行
C.以意为开端,意、知、情、行依次进行
D.视具体情况,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
10.”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,授人以渔,则终身受用无穷”说明教学中应重视( )
A.知识的传授 B.发展学生的能力
C.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.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
11.教师在直观教学中,应用“变式”的目的在于( )
A.激发兴趣 B.引起注意 C.丰富想象力 D.分化概念
12.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是谁对教师师德的要求( )
A.徐特立 B.陶行知 C.蔡培元 D.张伯苓
13.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是( )
A.智力第二因素论 B.智力结构论
C.智力多元论 D.智力三元论
14.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,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。这种现象被称
为( )
A.宽大效应 B.中心品质 C.晕轮效应 D.刻板印象
15.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,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,中间部分遗忘较多,这是受下列哪种选项
因素的干扰?( )
A.前摄和倒摄抑制 B.倒摄和干扰抑制
C.前摄抑制和消退 D.消退和干扰抑制
二.多选题
1.一个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有( )
A.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B.明确的共同目标
C.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、心理相容的氛围 D.有详细的班级管理规定
E.一定的组织机构
2.教师良好的教育能力体现在( )
A.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B.知识广博
C.富有情感、有感染力 D.富有个性
E.改善实践
3.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应该包裹( )
A.交往领域 B.动作技能领域
C.认知领域 D.情感领域
E.思维领域
4.教育活动中要发挥教育合力,注意实行“三结合”。这“三结合”所指的三种教育是( )
A.家庭教育 B.道德教育 C.班级教育
D.学校教育 E.社会教育
三.判断题
1.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《普通教育学》标志着教育学称为一门规范的学科。
( )
2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》颁布于 1986 年。( )
3.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,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抑制( )
4.近代哲学思潮的印象之一:笛卡尔,认为身和心是两张截然不同的本源,认为人的心灵如
同腊板,上面没有任何痕迹,一切观念都是通过遗传获得的( )
5.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、理解问题、解决问题三个阶段( )
四.填空题
1.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是 、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。
2.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,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 。
3.在 1951 年提出“范例教学”主张的是 。
4.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,主要有 教育活动与 教育活动 组成。
5.教育工作的进本环节是备课、上课、 、作业批改(成绩考核)四个环节组成。
6.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。具体的说,元认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:元认知识、 、 。
参考答案
一.选择题
1-5:DCBCB 6-10.BADDB 11-15:DBCCA
二.多选题
1.ABCE 2.ACD 3.BCD 4.ACE
三.判断题
1.√ 2.√ 3.√ 4.× 5.×
四.填空题
1.知识的学习 2.倒“U”型关系 3.瓦·跟舍因 4.日常性 阶段性
5.课外辅导 6.元认知体验、元认知监控